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高唐新闻

国道308青石线高唐境内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信息公示

发布:2013/10/18 23:21:59  来源:转载  浏览次  编辑:佚名
   一、项目简介
    国道308青石线高唐境内改建工程起自高唐县与禹城市县界(德聊界),向西经冯庄,在东刘桥西跨越徒骇河,过徒骇河后与省道322线交叉,经杨屯大市场、郭庄、高官屯、赵八里、在林寨西与国道105线交叉,在孙五里西北通过环岛与省道316线和金城东路交叉,进入高唐城区段,向北与人和路交叉,在贺庄村西折向西,分别与高唐县东兴北路、春长北路、官道北路、滨湖北路、汇鑫北路交叉,在房庙西北折向正南,通过环岛与金城西路和太平路交叉,转向正西,在韩屯东北与省道316交叉,过赵庄,在北邱、河涯张庄西跨马颊河,到达终点高唐县与夏津县县界。
    改建工程推荐方案总长28.203千米,均为加宽改建路段。全线路基土石方145.412千立方米;路基排水防护191.71百立方米;新建路面594.18千平方米;全线设置大桥2座,桥长约665米;中桥3座,桥长约143米;小桥12座,桥长约202米;涵洞16道;平面交叉47处;永久占地78.968公??,全部占用原老路用地,无新增占地。
    二、建设项目方案比选
    1、方案Ⅰ:即拟建工程路线所选方案,详见项目简介。
    2、方案Ⅱ:本方案为方案Ⅰ穿越高唐城区的局部比选方案,起点为林寨西G308与G105线交叉口处,后沿G105线往北,继而折向西,在G105与S316交叉处沿S316线继续向西,后折而向南,在韩屯东北回到G308线。本方案路线全长15.610千米,桩号范围为K11+943.483~K27+554.354,对应方案Ⅰ长10.558千米,桩号范围为K11+943.483~K22+501.800。
    方案Ⅱ路线全长15.610公里,全线路基土石方6.97万立方米;路基排水防护9517.42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333.52千平方米;全线设置中桥1座,桥长约45米;小桥3座,桥长约64米;涵洞34道;平面交叉25处;永久占地44.292公顷,全部为占用老路。
    3、方案Ⅲ:本方案为方案Ⅰ穿越高唐城区的局部比选方案,起点为林寨西G308与G105线交叉口处,后沿G105线往南,继而折向西,在G105与S322交叉处沿S322线继续向西,后折而向北,在韩屯东北回到G308线。本方案路线全长16.650千米,桩号范围为K11+943.483~K28+594.248,对应方案Ⅰ长10.558千米,桩号范围为K11+943.483~K22+501.800。
    方案Ⅲ路线全长16.650公里,全线路基土石方5.36万立方米;路基排水防护10098.98立方米;沥青混凝土路面354.63千平方米;全线设置小桥4座,桥长约135米;涵洞21道;平面交叉36处;永久占地46.623公顷,全部为占用老路。
    4、方案Ⅳ:本方案为方案Ⅰ徒骇河西至G105路段的局部比选方案,起点为芒庄东S322与G308线交叉口处,后沿S322线往西,直至G105与S322交叉处。本方案路线全长9.456千米,桩号范围为K11+943.483~K21+400.331,对应方案Ⅰ长9.028km,桩号范围为K2+925.000~K11+953.370。
    由于本方案不符合G308的总体走向,且未很好地利用原G308,综合考虑,舍弃此方案,不再做同深度比较。
    经方案比选,本次评价推荐方案I。
    三、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
    改建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主要分施工期和运营期。
    (一)施工期
    1、工程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扬尘、废水、垃圾、机动车尾气等对施工现场、施工单位临时营地及与其相通道路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污染。
    2、虽然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拆除量较少,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则会发生停电、电讯中断等事故,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3、改建工程施工过程中势必会给当地居民的出行及过境车辆带来不便,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必须采取一定措施缓解出行压力。
    本工程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多属暂时性的、可逆的,大部分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可得到恢复。
    (二)运营期
    1、生态影响:项目全部为占用老路,项目的建设对沿线植被覆盖、水土流失、生物量、景观、农业生产等影响均相对较小。
    2、噪声影响:本项目建成后,各型车噪声源强均在80dB(A)以下,公路两侧进行绿化以后,对沿线居民正常生活影响较小,同时,鼓励居民在新建民宅时使用隔声窗,从而降低噪声影响。
    3、废水影响:改建工程不设置停车场,仅设一处养护工区,项目运营期产生的生活污水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进入高唐县城区污水管网统一处理,不外排。
    4、废气影响:改建工程废气主要机车运行产生流动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是CO、NO2
    四、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设计期
    (1)设计中应增加公路跨河桥警示牌设计;(2)公路跨河桥必须作防撞栏加固和防落网的设计;(3)公路跨桥施工方案编制中,做好临时营地的选址工作,并做好岸侧施工水土流失防护设计;(4)统筹设计路面、路基汇水和排水系统,防止运营后路面雨水径流对沿线农田灌溉和河流水体的影响。
    (二)施工期
    1、噪声防治措施
    (1)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距居民区等敏感目标150m以内的施工场地周围应采取移动声屏障降噪措施;(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3)在学校路段施工时,施工时间要严格控制,严禁在学生上课时施工;(4)运输施工物资时,应合理选择运输路线,并尽量在昼间进行运输;(5)加强施工期噪声监测。
    2、水污染防治措施
    (1)跨河桥梁的施工尽量选在枯水期的时候,施工完毕及时清理河道中的钻渣等;(2)施工废水必须经沉淀、过滤处理后方可排入地表水体;(3)施工物料垃圾等尽量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其余垃圾应分类集中堆放,并及时清运;(4)桥梁施工中挖出的淤泥、渣土可在不影响泄洪功能,不影响沿线、沿岸景观的指定地点,设置围堰,在围堰内吹填。工程结束后若无其它用途,则必须对堆放点需作绿化、美化处理;(5)施工机械、设备须严格检查,防止油料泄漏;(6)在施工营地设置旱厕,并设置化粪池,洗漱废水用于地表抑尘喷洒。桥梁施工时施工营地要尽量远离河流,严禁粪便污水直接进入;(7)严禁在河道周围堆存建材、油料、化学品等;(8)耕植土临时堆放场地进行遮盖、定期洒水,并设置临时拦挡设施;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运送施工材料、土石方的车辆要选用封闭式车俩、加盖篷布,尽量避开居民点;
    (2)施工承包单位自备洒水车,对未铺装的路面经常洒水(主要在夏季和秋季的干燥天气);
    (3)在200m范围内敏感点附近施工时应设置围挡。(4)耕植土/施工材料临时堆放场地应尽量设置在公路永久占地范围之内,要远离环境敏感点及河流等地表水体,并设在保护目标主导风向下风向200m以外。
    (三)运营期
    1、噪声防治措施
    (1)交通管理与环境保护管理;(2)交通噪声降噪技术,,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低噪声路面、声屏障、房屋围护结构隔声处理等;(3)敏感建筑物噪声防护;(4)城乡规划控制等项措施;(5)道路绿化。
    2、水污染防治措施
    改建工程沿线1处养护工区,职工产生的生活污水满足《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343-2010)B级标准,直接进入高唐县城区污水管网。
    3、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组织管理,对上路车辆进行检查,禁止车况差、超载、装卸物品遮盖不严容易洒落的车辆上路,减少车辆滞速怠速状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对沿线环境空气的影响。
    五、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要点
    国道308青石线高唐境内改建工程在采取完善、具体可行的防治污染环保措施后,本项目对外界的环境影响比较小,在当地环境可接受的容量范围内。本项目具有明显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环境与经济发展规划,符合环保政策。因此,从环境保护角度,本项目可行。
    六、征求意见的主要注意事项和具体形式
    本次公示主要征求公众对项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气、噪声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如对本报告书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有具体意见的社会各界人士可以通过来电来函以及发电子邮件的方式。我们将给予及时的答复。同时可以向聊城市公路局索要《国道308青石线高唐境内改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将根据公众的意见进行补充说明。
    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聊城市公路局高唐公路局
    联系人:王先生
    电话:18866590602       邮箱:1002647819@qq.com
    环评单位: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
    联系人:尹女士
    联系电话:18663740835   邮箱:1002647819@qq.com
    七、公众提出意见的起止时间
    本次公式时间自公布之日起十日内给予答复。
    特此公示。
 
 
 
                                                  2013年10月15日


扫一扫关注高唐信息港微信公众号知高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留言反馈
| 帖子处理申请表
Copyright © 2003-2009 gaota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