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资讯中心 > 高唐新闻

高唐:“8090后”的“植场”故事

发布:2015/1/26 11:29:11  来源:农民日报  浏览次  编辑:佚名

在某网络论坛上,有一个名为“淡淡的卞云”的网友,写了这样一句话:“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像我这么喜欢务农的吗?给庄稼喷药,他的节奏是这样的:一呲呲、二呲呲、三呲呲……”

  虽然隔着计算机屏幕,许多回复的网友还是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对务农发自内心的喜欢。

  这样的年轻人,并不是个例。在记者的调查中,有很多“8090后”的种田人,或者流转土地种粮食,或者专攻植保专业化服务,或者怀揣着农机手的骑士梦,或者对蔬菜水果种植情有独钟。

  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历来代代相传,但是,这些80后和90后的年轻人,却并没有从他们的父辈那里传下来的衣钵。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的“植场”故事是怎样的呢?

  刮了一场大风,损失了十七八亩地的玉米,其余的收回来之后,拉到场上晾晒,没日没夜地整整守了一个月。

  耕种:

  靠大家帮衬着

  “去年这个时候,还在忙土地流转的事情,一切都只是想法;今年,心里有谱多了。”去年初春,山东省高唐县的“90后”农民李小龙和表哥杨勇一起在该县三十里铺镇后辛村流转了300亩地,那时候他跟记者聊得最多的是“种点什么好?”

  过去一年,他种了130亩小麦、180亩玉米、40亩大葱、60多亩西瓜、60亩梨树,还有40多亩的黑花生。

  “大葱、黑花生都没有卖上价,赔了;梨树还有两三年才坐果,现在还指望不上;就是种粮食,靠着政策好,维持下来。”从来没有种过一株麦苗、一棵玉米的李小龙,很快就建立了和粮食间的感情。

  2014年,全国小麦大丰收,李小龙也没少打粮食。夏收秋种,玉米长得也好,眼看着又是一场大丰收。“玉米收获前,刮了一场大风,刮到了不少。”说起玉米的损失,杨勇很是心疼。玉米收下来之后,拉到场上晾晒,他没日没夜地整整守了一个月,睡觉都在车里。

  由于是第一年种田,李小龙和杨勇没有太多经验,很多事还要靠多方帮衬着。“元旦前,后辛村村支书刘兴成帮着我们一起把申请小麦直补的事情做完了。这一年,要是没有他的帮助,我们手忙脚乱的估计得错过很多这样的好政策。”说起村支书和村里人,李小龙心存感恩。

  在流转土地干农业之前,李小龙自己创业做劳保用品,干了整整五年;杨勇则在当地一家企业工作了十几年。过去一年,他们把前些年的积蓄都投在了种田上。

  “认准了这一行嘛,就舍得投资。”话虽如此,但是向记者说起过去一年的一笔笔投资来,他还是免不了“嘬牙花”。

  流转的价格本就不低,流转后还要平地修桥,而且,刚刚流转过来的土地上,还有前一年村民种下的麦苗,每亩地又补偿给村民600元。

  “12000多棵梨树苗,也是一笔不小的投资。”李小龙告诉记者,树苗种下后,还要拉起网子来,一圈下来前前后后又花了十五六万元。“好在镇上对种植特色水果的后续投资有扶持,否则前期投资这么大,回报期这么长,我们还真不敢涉足。”

  三十里铺镇镇长张立民告诉记者,相较于有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镇上更青睐对绿色环保的现代规模农业项目,这也是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型的具体体现。

  “信心肯定有!”谈起未来,李小龙和杨勇没有丝毫迟疑地说!

  对年轻人而言,还有什么比对未来的信心更重要的呢!

  与教科书上不一样,大棚里的秧苗没有一个“规规矩矩”地生病,病虫也没有一群肯“按部就班”按我们开好的药方“阵亡”。

 

植保:

    “飞虎队”里的“学院派”

  记者面前这11位朝气蓬勃、略显文弱的年轻人,任谁也想不到他们的职业与“农”有关。

  这是一支由“8090后”组成的“飞虎队”,他们活跃在北京市蔬菜植保领域,在蔬菜病虫防治的历次“战役”中,开创了北京蔬菜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其中,1987年出生的王凯歌,是“飞虎队”里公认的“学院派”。

  王凯歌是中国农科院的硕士毕业生,2010年,海南“毒豇豆”事件爆发,当时还是学生的他立即前去调研。

  一位头发花白的菜农载着自家产的满满一卡车豇豆,守在无人问津的批发市场角落里,酱紫色的脸庞和豇豆一起,在阳光的暴晒下蔫成一团。老农不明白:“菜生了虫,难道不打药吗?打了药,怎么就成‘毒豇豆’了?”

  “农民太缺乏专业的病虫防治服务了。一旦虫害爆发,只会选择见效快的化学农药,缺乏鉴别高毒农药的能力。”时至今日,王凯歌依旧清晰记得海南岛上那位老农迷茫、无助的眼神。

  这个曾将自己的职业理想定位为做一个著作等身的科研工作者的年轻人,从那一刻起决定到植保第一线去。“我的论文,要脚踏实地写在大地上。”

  2013年,经过七年实践与探索,以队长郑翔为代表的一批年轻人从以前的机构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的社会化蔬菜植保服务队伍,并正式注册“飞虎队”商标。

  这一年,刚刚毕业的王凯歌入队了。

  一直跟实验室打交道的王凯歌第一次下田治虫,脑子里反复想着自己记下的病虫害图例,琢磨着怎么把满肚子的知识讲给农民听。

  可真到了田间,仅仅一节半青不黄的草莓秧,就彻底打乱了他指挥的“知识大军”的阵脚:与教科书上的标准图例不同,大棚里的秧苗没有一个“规规矩矩”地生病,病虫也没有一群肯“按部就班”按他开好的药方“阵亡”。

  这之后,胸有成竹的“学院派”复又变成了如饥似渴的“学习派”,向农民学,向专家学,田间地头更是他最大的教科书。一边学习、一边服务,在蔬菜植保“真刀真枪”的“实战”中磨练本领,他和队友们飞速运转,并将学到的知识快速转化、积累,为农服务的愿望变得逐渐真实起来。

  芥末,呛!试想,将吃海鲜时佐餐的芥末浓度提高1000倍,是什么味道?王凯歌和他的队友们知道。七月流火的时节,高浓度芥末喷洒进刚收完菜的大棚土层里,强烈的辛辣味让他们不得不穿着重达几公斤的防护面具和衣服。

  “辣根素”土壤消毒代替了农民使用多年的生石灰消毒法,土壤PH值不再连年升高,这让顺义区大孙各庄的村民年年头疼的,总能在茄子、豆角根部形成白色根瘤的根结线虫彻底销声匿迹了。

  在实验基础上,这些年轻人在全国率先提出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的概念,包括全园清洁、无病虫育苗、废弃物处理等产前、产中、产后的20多项核心技术。北京依托飞虎队建设绿色防控基地,进而打造成为生态农业标准园,以此示范带动生态农业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发展到35个,王凯歌等人成了“教练”。

  飞虎队还牵头成立了绿久康达韭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密云建起了150亩示范基地,并直接带动周边500亩土地的蔬菜种植,他们种植的“飞虎队”绿色安全韭菜也得到市民的充分认可。

  小伙子就要跟相恋3年的女友结婚了,可飞虎队的韭菜基地项目正在紧要关头,他已半个多月没见未婚妻一面,“好在她也是学农的,能理解我。”王凯歌憨憨地笑着说。

  两年的磨砺让他越来越坚定自己最初的选择,“这样写在大地上的论文,才是最有力量的。”

  激烈的比拼、农机的轰鸣,格子旗、牛仔帽…从没想过还能这样做农机手,简直帅呆了。

 

农机手:

  骑士梦

  26岁的司庆振,是踩着“80后”尾巴出生的新一代农业人。见到他时,小伙子还在回忆去年底举行的“2014中国农机手大赛总决赛”的激动场面中。

  “激烈的比拼、农机的轰鸣,格子旗、牛仔帽……”一切都让这位北京兴农天力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当家农机手倍感振奋,“从没想过还能这样做农机手,简直帅呆了。”

  别小看年纪轻轻的司庆振,从事农机行业,他已经干了十余年时间。因为父亲也是农机手,从小耳濡目染,初中毕业后,他就入了行,如今在合作社里担任现代农机部部长。

  “各种农机他都能熟练操控,技术水平高。平时呢,指哪打哪,还负责指挥、调度、维修,是社里的顶梁柱。”在合作社理事长陈岭眼中,小司是一个踏实、有担当的年轻人。

  回忆过往,司庆振坦言农机手是个很辛苦的职业。“平时维修保养不说,赶上三夏、三秋大忙,还要到内蒙古、安微、山东等地跨区作业,早上4点半起床下地,有时一天能开十七八个小时,抢农时任务最重时,还曾有过两天三宿不睡觉的经历。”

  虽然苦,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乐在其中,他说自己喜欢农机,“这个行业国家支持,有前途。”

  过去十年是我国农机行业跨越式发展时期,司庆振深有感触。

  以前机车设备老旧,屡坏屡修,工作条件差;现在不光种类多样,而且机型更新换代,驾驶舱都装了空调,工作也轻松了。

  他在合作社还负责进口设备管护,国外通过农业机械化实现一两个人管理上千亩耕地的情形让司庆振很感慨,“通过我的工作能改变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是我最大的梦想。”

  他将创新作为“圆梦”的突破口,与科研单位、企业联合,带领团队对农机进行改进——有机肥深松施肥机就是合作社最近的一项新发明。

  针对有机肥需深埋到土层35厘米以下的特点,他带领技术公关组前往天津、河北等地调研,经过绘制图纸、计算参数、反复实验、修改完善,终于研制成功可以深松施用有机肥的农机,并因此获得五项国家专利,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司庆振还抓住科技政策进村入户的机遇,与区农科所、植保站等部门沟通,主动接受作物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学耕作、科学管理,小麦采用测土平衡施肥、氮肥后移、节水灌溉、冬季镇压保苗等技术;玉米采用合理密植、化学除草、综合抗倒、适期收获等技术。

  通过加强服务,合作社已带动周边3000户农民增产增收,亩产由780公斤提高到800公斤以上。

  敢于“尝鲜”是年轻人的特征,小司牵头与市农业局、农机鉴定推广站、农科院、区农委等单位合作,开展多项农业技术推广的试验示范,协助万亩示范方、水肥一体化试验、微喷滴灌试验、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农机与农艺融合新技术推广试验研究,承担完成了玉米宽窄行试验研究、654拖拉机寿命研究等项目。

  去年的全国农机手大赛中,司庆振进入了前十,不断进取的性格让他对新一年期待更多。

  相比个人成绩,他更希望精进的,是对合作社发展的思考。“最近华北地区建立了农机安全监管联动机制,我们合作社的发展就更有了保障。”他说。

  西方童话里男主角大多是王子或者骑士,司庆振希望自己成为最帅的“铁牛骑士”,没有之一。

  联上WiFi,地图上的果园地名是我们主动标注上的,覆盖免费网络就是想让游客待得更久一些。

 

经营:

    WiFi就是一种新型农具

  “星期一的下午,暖暖的阳光下,一群可爱的小草莓在一起玩着微信,互相聊着……”湖北省咸安区向阳湖镇宝丰农庄的女主人方杰正在熟练发着微信朋友圈,配上娇艳欲滴的草莓实拍画面,圈中好友跟帖不断,纷纷预定来农庄的采摘时间。

  “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WIFI能引来了那么多游客。”宝丰农庄27岁的男主人邓千军告诉记者,“现在的季节主要是草莓采摘,这里有50亩草莓大棚,主要有三个品种:法兰地产量高每亩可达万斤,红艳味道特别香甜,硕丰个大适合采摘能储藏10天。夏天来的话,水果品种就更多啦,葡萄、杨梅、枇杷、湘莲……反正一年四季都有农活干”。

  谈起休闲采摘,邓千军头头是道。3年前,他和妻子涉农创业,办起了集果园采摘、垂钓、餐饮及户外烧烤于一体的农家乐。刚开始是埋头抓产品安全质量,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做沼液池,养小蜜蜂,实行绿色有机生产。去年初,他们在果园架起了路由器,联上WIFI,尝试用新媒体办法做营销,“扫码优惠”、“转发集赞”,等活动让生意越来越火,“周末及节假日的客流量日均千人呢”。

  “来果园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年轻,群里、朋友圈里发张照片,简单明了,真实的场景比较吸引眼球!”方杰告诉记者,因为现在人们手机网络都是不离身的,自拍、说说都是他们的爱好,所以WiFi和QQ、微信等网络信息都是不可少的!

  在咸安区,WiFi带热了休闲农业。打开常用的地图导航,搜索智敏果园,记者按图索骥,赶到果园所在的横沟桥镇孙祠村时,发现该村村名在地图上都搜不到,却能准确找到果园所在。

  “地图上的果园地名是我们主动申请标注上去的,覆盖免费网络就是想让游客待得更久一点。”果园创始人师智敏是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返乡创业做有机产品的名人,已把家安到了果园。他对记者说,果园的定位是完全服务于游客,现在采摘的主力群体更加看重的是性价比和体验感,价格不能太贵,采摘过程不能太复杂,品种不能太常见,要让游客感觉物有所值。果园里的樱桃、桑葚等品种已经种植的比较成熟,正准备开发蓝莓、树莓等。

  采摘全部靠游客,这还是他在国外樱桃园里考察回来的经验,“游客自己摘不要钱,老板请人摘下来就贵喽”。

  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了年轻人灵活的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力”。一个小小的WiFi,在他们眼里就是一种新型农具。

  “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采访中,一位年纪大的农民如此告诉记者,在他们眼中,时代的步伐也许就是这些“80后90后”的步伐。



扫一扫关注高唐信息港微信公众号知高唐。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文章随机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投放 | 用户帮助 | 用户注册 | 在线投稿 | 留言反馈
| 帖子处理申请表
Copyright © 2003-2009 gaotang.c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