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 人文高唐

高唐四根弦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2/10/19 21:58:40 来源:转载 浏览 作者:佚名

□ 赵文忠 隋光军

  “六月里三伏好热的天,怀抱着小包袱我把娘家还……一百钱买上点罕稀物(稀罕物),一百钱大街上雇毛团(毛驴)……”高唐县人和街道办事处马庄村76岁的马希岐老人,每次开唱都将四根弦版本的《王小赶脚》演绎得出神入化。坐在一旁拉弦伴奏的老人名叫刘传友,虽说也已是75岁的高龄,仍弓法利落。近日,谈及当初四根弦红极一时的场景,两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仍记忆犹新。

  高唐四根弦相传发源于高唐县人和街道办事处马庄村,始于明末,流行于清代,演唱地点最早一般选在街道或村边场院,后逐步发展为搭台演出,伴奏乐器也由起初单调的腰鼓增加了“四弦”(每两根弦夹着一股马尾拉奏)、板胡、笛子、二胡、笙、三弦、板鼓等管弦及打击乐器,由于伴奏以四弦为主乐器,而且又是其他剧种伴奏乐器所没有的,因此该戏种被称为“四根弦”。“四根弦”唱腔声情并茂,婉转缠绵,唱字无腔,如说如念,其独具的演唱风格倍受群众欢迎。后来,四根弦的演唱范围不断扩大,逐步扩展到夏津、武城、东平、巨野一带,再后来竟流传到河南安阳及河北石家庄一带。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高唐县文化馆牵头组建了四根弦剧团,除吸收了大金、二银等颇有名气的演员外,马庄村的马清池、马风祥、马希岐、马廷贵、刘传智和刘传友兄弟等人也加入其中。刘传友幼年时住在姥姥家,看到舅舅学二胡,便在一旁观看,到后来舅舅没学会二胡,刘传友却拉得有板有眼。后来,刘传友师从四根弦剧团主弦马庆普,学得一身本领。马希岐15岁跟马清池学戏,参军后在部队文工团工作,复员回村后又继续参与村里的“四根弦”演出。由于当时正值生活困难时期,不久该剧团便宣告解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县、乡文化部门的帮助、支持下,马庄村“四根弦”又开始活跃起来,逢年过节他们除演唱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演了一些新剧。

  近年来,这一古老的戏剧又重新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不使这一稀有剧种失传,高唐县文化部门组织人员对该剧种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并报送省文化部门,将其载入山东省戏剧史册。2011年12月,聊城市政府公布了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高唐四根弦以传统戏剧入选。

  至今,马庄村的老人们仍有唱“四根弦”的习惯,但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老艺人们相继而去,使得“四根弦”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以前条件不好,我们很多人都能坚持下去,现在各方面的条件好了,四根弦却后继乏人了。”刘传友老人不无惋惜地说道。

 

(来源:大众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