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唐县城的最初记忆还是在解放前的日本鬼子占领时期。大概是1942年或1943年,父亲领我去赶高唐集,那时高唐县城逢农历单数日期有集市,四外八乡的人们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到城里来卖或购买需要的日用品,其实那时候老百姓都很穷苦。交易的东西非常少,无非是柴米油盐。我们家在高唐城北,离城八里,步行一个小时左右,那时候基本都是步行,很少有什么交通工具,赶集的人多数背着搭子,一种用帆布做成的物件,两头各有一个口袋,便于装东西,背在肩上前后各一兜,也挺方便,有的还有夹层可以放钱。现在除了在电视上能看到以外,日常生活中再也没有人用这种东西了。
按理说从城北进城应该进北城门方便,可是高唐县自古以来就没有北门,所以我们要穿过长长的北关,从东门进城。进入北关第一个看到的是一个叫陈龙的老先生开的药铺,坐北朝南,门面不大,老先生的专长主要是给小孩看病,兼卖些普通药品,记得门口经常贴着“唐拾义”的广告,这个药是治疟疾的专用药。陈龙老先生的儿子陈一心和我在谷官屯高小时是同学,年龄比我大几岁,听说他已经过世。
再往前走路东有一个马车店,这个马车店在当时是高唐县的最大宾馆,重要的外地客人多在此住宿,院子里有一颗古槐,据说南宋爱国将领文天祥曾在该店过夜,并护理过这颗树,不知是否真有此事,那颗古槐可是不假。
再往前走是走桥不见桥,所谓走桥不见桥是因为桥的两边被房子挡住,看不见桥洞所致。原来北关东面有一个很大的水坑,水域面积大且水很深,叫天齐庙湾,大概原来那里有座天齐庙,后来被毁,在我记事的时候就没有见过这个庙,天齐庙湾和后城圈的水坑(过去被称为水牢)连在一起,为了交通的方便,修了这座桥,成为高唐县的一个景点,若干年后这座桥仍然存在。
在桥的左前方是冯喜开的包子铺,冯喜是城北吕寨人,为人老实巴交,做的包子货真价实,两口子在这里卖包子很多年,他家的牛肉、猪肉和素包子都非常好吃,多年来一直想着他们家的包子的滋味,我们每次赶集都在他这里吃包子,因为是常客,吃完包子记账就行,到麦收时他再算账,给他折合麦子。
在包子铺的东边是当时高唐县唯一的洗澡堂,每天当水烧热了的时候,为了招揽生意,他们就敲起一种铜钟来。人们解读为“叮叮当,叮叮当,这里就是洗澡堂,来的早了汤骨热,来的晚了冰扎凉”这个洗澡堂我还去过一两次,条件的确很差,卫生状况更是没法提,就一个大池子,大家都在里面泡着,公用的毛巾比抹布还黑,有时候池子里的水像肉汤一样泛白,一股难闻的气味令人作呕。但是冬天没有办法,只能到这里来清理一下身上的污垢。
其实到达北关的南头时,集市的热闹气氛就出现了,这个地方叫东门脸,在这里有好几家卖好吃的东西的。在路西有个卖熟肉的,是在现场支一口铁锅,现煮现卖,热气腾腾,香气扑鼻,令人垂涎三尺,和他紧靠在一起的是卖白面饼的,有钱人买了饼卷上熟肉或当场吃起来,或带回家去。钱少的人或小孩子就买个火烧夹上几块肉也能解解馋。老王寨的酱驴肉有时也在这里摆摊,这家的驴肉特别有名气,据说在清朝的时候是贡品,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骂日本人,把驴肉改为鬼子肉,改革开放以后怕刺激到外国人,又改称酱驴肉。传统的鬼子肉,不但味道好,而且出售时的加工和包装也很讲究。根据顾客的要求,选择哪一块肉就给您切哪一块,把肉切成很薄的小片,放在干净的荷叶里,再倒上一点驴油和肉汤,那味道简直棒极了,现在的驴肉粗制滥造,假冒伪劣都有,根本没有原来的味道了。路东还有一家卖肉煊饼的,是马庄人的专利,也很有特色,把猪肉丁和香菜拌成肉馅,用和好的面包起来再赶成园饼,先在平底锅上烙大半熟,再放在另一个平底锅上烤,不要让饼和锅接触,而是在饼的下面放上一些碎瓦块,慢慢烤透,这种肉饼味道特别香,小时候偶尔吃上一小块,总是回味它的美妙。大锅饼,这种最普遍的食品几乎在全国每个地方都有,但能像咱高唐人做的那么好吃,那么独特是没有的,这些年来我不论走到那里。只要看见锅饼就买来尝尝,但都不如高唐锅饼好吃。高桩馍馍也是高唐的特产、高约五寸,呈圆锥状,柔软适度,它有一种特殊的味道难以名状,这些年来一直惦记着这个小时候吃不够的食品。近几年,只要有人去高唐,总是让人带一大包高桩馍馍回来,放在冰箱里慢慢享用,高唐的馍馍和锅饼只所以好吃,主要的原因是它的面揉的好,那时候揉面的方式是坐面,也叫杠子面,是把面放在一块平的方石上用杠子压,并且用屁股去压杠子,反复压面使其熟成,这样的面食非常好吃。高唐豆腐皮在别处也是吃不到的、豆腐皮带咸味是高唐豆腐皮的特点,除了咸味以外,它在炮制时还加了其他作料,所以它吃起来非常可口,不用进行任何加工,只要用刀切成丝就可下酒或当菜吃。其他地方的豆腐皮又硬又干,什么味道也没有,必须认真加工以后才能食用。高唐馓子有长把的和短把的两种,长把的大约7、8寸长,短把的不足5寸,但都很好吃,中空细软,香气扑鼻,吃起来不扎口腔。青岛的馓子就不同了、实心僵硬,吃起来费劲,这里的馓子是用面条炸的,简直没法吃。糖藕糖瓜是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的食品,高唐做的也很绝,中空皮薄、香甜可口,不粘不腻,别处的糖藕糖瓜就差劲了,实心梆硬,一不小心吃起来往往毁牙。香油果子是高唐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用香油炸制,现状近似菱形,有点像法国雷诺汽车的标志,非常好吃,存放几天也不会坏,那时候常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香油果子。
高唐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州县,饮食文化非常深厚,有很多独特的东西是别处无法比拟的,如果好好开发是大有可为的。不过高唐人很守旧,宁可在家受穷也不外出闯荡。像西安肉加馍、天津煎饼果子等与高唐食品没法相比,但人家的全国各大城市卖的很响,多少人为此发财致富,但高唐众多优秀美食却走不出高唐,令人遗憾。
走到北关的南头和东关交界处就是高唐东城门,那时候高唐东城门高高耸立,宏伟气派,门口有日本兵盘查进城的人们,那时候就感到亡国奴的耻辱和无奈。
城门和城墙都是用上好的青砖垒成,整齐的砖缝是洁白的石灰镶嵌,可惜的是在解放后八路军动员老百姓把城墙和城门都扒了,城墙的砖成了农民盖房子的建筑材料,为了扒城墙,还砸死一些人,如果城墙不被扒掉,真是很宝贵的历史文物了。
进了东城门就是一条笔直的大街直到鼓楼脚下,这条大街虽然是高唐县的中心街道,但逢集的时候也挤满了赶集的老百姓,进城的人们一边买卖东西,一边向各个市场转悠。当时主要的市场有果木市街、菜市街和糠市街。这些街市虽然叫这种名字,但市场上卖的东西却和名称不一定一致,大概是过去沿用下来的名称。
除了这些市场外,还有一个叫穷管市的市场,顾名思义是穷人赶的市场,主要是买卖旧衣服、旧家具等二手货,类似于外国的跳蚤市场。果木市街,后来改为新市场,这里有几家固定的店铺,主要是卖百货和文具,倒很少看到有卖果木的,我上中学时经常去这里买点小东西。糠市街名不虚传,是有卖谷糠的,因为那时候种谷子的比较多,谷糠是鸡和猪的主要饲料,在灾荒年时人们没有粮食吃时往往也把谷糠当食品吃,民国32年我就曾经吃过谷糠做成的糠团团,实在太难咽了,老在嘴转,就是咽不下去,吃糠咽菜日子让人永生难忘。在高唐集上有一个很大的棉花市场,在大寺广场,因为高唐是产棉区,每到秋季棉花交易特别火爆,尽管场地很大,逢集时还是被买卖棉花的人挤得水泄不通,我三岁那年,跟着哥哥去收棉花,就把我挤丢了,幸亏一个好心人把我送回家,否则我的命运不知如何?好在那时还没有贩卖儿童的人贩子,我在街上哭了好久也没有被人拐走。也许因为我模样长的丑陋,人贩子看着卖不了几个钱,所以就不惜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