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河流考
【徒骇河】徒骇河原为禹疏九河之一。史载:“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此河工难,众惧不成,故人徒惊骇也,因而命名徒骇”(《尔雅释文》)。禹开九河的位置,从北而南,雁行鱼贯,前面([马颊河]一节)已有叙述。据此,徒骇河应在最北(今河北省交河县境)。清代傅洪泽主编的《行水金鉴》又说:“漳河自巨鹿以北,历南宫、新河、戴州、束鹿、深州、衡水、武邑、阜城、献县、交河、青县、静海……天津入海。即古徒骇河之河道也。”可知,今之徒骇河已不是禹疏九河之徒骇河,仅用其名而已。
今天的徒骇河水系大致为历史上的古漯川水系。自“周定王五年,河徙宿胥口,东行漯川”(《水经·河水注》)之后,黄河又多次决口,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行于漯川,陆续达1650年之久,千百年间,人们“只知有河,不知有漯”。在这段漫长的时间内,黄河行漯,古漯川逐渐淤没,河水无出路,灾害频繁。因此,多次对古漯川和黄河部分故道疏浚连通。汉成帝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河道都尉许商在漯川下游(自高唐开始)与笃马河之间开挖商河,独流入海。后来又在高唐以下的黄河与商河之间开凿一条土河,在滨县与商河汇流入海,其流向大体同于今徒骇河下游的一段河道。在古漯川的上、中游,因黄河溃决,又先后开挖了赤河、金河(亦称宋金河)、游河、六塔河等分泄黄水。至金明昌三年(1192年),“河决阳武,南下淮泗”,漯川流域基本摆脱了黄水的侵扰,遂分段疏通,与下游的土河贯通,逐渐演变为徒骇河主干。其河道自河南清丰之东、南乐之南始,经濮阳、范县、阳谷、聊城、茌平、高唐、禹城、临邑、济阳、惠民至无棣入海。它上承赤、金、六塔诸河之水,中游行于土河,下游行于黄河北支故渎,是古代漯川与黄河混流的产物,是在土河的基础上向上、下游开挖疏通演变而成,直至明代以前此河仍称土河。今徒骇河的命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临邑县志》:“徒骇河由齐河县经夏口至城东南二十五里,俗名土河。”清光绪三十二年《高唐州志》则云:“……漯水入高唐界俗名土河、旧志遂谓之徒骇河。”大概“土”、“徒”音近,后人遂借“徒骇河”之名以冠之。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3月,山东省建设厅组织沿河14县开挖徒骇河,在聊城县的四河头,把运河东的徒骇河和运河西的金线河接续起来,统称徒骇河。即今之徒骇河。
今之徒骇河起自河南省清丰县永顺沟和山东省莘县的大沙 河 ,在大洼集汇流后,经莘县、聊城、茌平、高唐、禹城、临邑、济阳、商河、惠民、滨县,在沾化县流入渤海。
【赵王河】据民国二十五年《高唐县志》载:“郡志:'河自高唐小庵(今固河镇太平庄)汇流,入平原界至卢家东南入笃马河(今马颊河支流)。”又按《平原县志》:“赵王河在县东二十里,自高唐小庵庄汇流入境……正流又西北至岔河口,入笃马河,又东北分流至朱家庄、陵县界,仍名赵王河。”《辞源》则曰:“在山东。自高唐县东之北镇起,东北至陵县,受钩盘河,入于笃马河。”
郡志和《平原县志》皆言:“自高唐小庵庄汇流”,可以推之小庵庄上游仍有河流,或许亦名赵王河。至今高唐县人和办事处之李明桥、王家屯,琉璃寺村东南仍有蜿蜓之河槽地,百姓皆口传,为赵王河故渎。考宋时河道所经,世人往往称之为赵王河。此河以“赵王”名之,当亦应起于宋时,其他已不可考。赵王河,今仍有之。在今固河镇太和庄(小庵庄)东北,入平原县境内囤庄、拖车李庄后,又入马颊河。1965年改名“德惠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