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三位文史专家联合发表商榷意见——高唐梁村塔应系唐塔
梁村塔是鲁西北古建筑的骄傲,是我们先人留下的自豪,是高唐历史文化的名片。对其创建年代、塔身级数等决定该塔身价的关键问题,我们作了认真考证,今分述之。
一埒关于塔的级数
级数的多少决定古塔级别的高低。1999年前的梁村塔是十三级。
梁村塔是客观存在的。级数问题不属讨论、分析的范畴。对照实物或照片认真地数一数,便会得出正确无误的结论。在数的过程中,务须注意以下四点:一是塔身级数不能是双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中的“浮图”条目对此解释道:“《魏书·释老志》:凡宫塔制度,犹以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为之浮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在“塔”条中写道:“平面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层数一般为单数……”二是塔刹不能算为级数。对此,《辞海》中这样解释:“刹读chà,梵文的省音译,佛塔顶部的装饰,即相轮。《洛阳伽蓝记·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复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按此,塔刹是不能算级数的。三是最近一次维修的报告中介绍维修前塔状时写道:“……塔顶已严重残破……刹尖已经残掉……”请注意,1999年前的塔刹已无刹尖。四是1990年出版的《文博论集》中《高唐梁村塔》一文中指出:“现在所能看到的塔刹及其下面的两层塔身,肯定为康熙年之后修复的,但没有照原样去修。从塔刹及其以下两级来看,为草草收场之作,层高和周长都小,不符合原来的比例。由此推断,梁村塔原来是比现在要高的多的。”注意,原梁村塔最上两层又细又矮,但是算为级数的。注意到以上四点,数的结论一定是十三级。
再翻开方志和专家专著查一查、看一看。清康熙十二年撰修的《高唐州志》云:“兴国禅寺在州城东北三十里,正统九年僧行殷重建,有浮图十三级”;清道光《高唐州志》记载:“兴国寺在州城东北三十里,正统九年重建,有浮图十三级”;民国《高唐县志稿》在《古寺观》栏目中写道:“兴国寺在城东北三十里梁村,正统九年重建,有塔高十三级。”《文博论集》中《高唐梁村塔》一文中写道:“山东高唐县梁村镇原兴国寺旧址,巍然矗立着一座雄伟壮观的古塔……共十三级。”
原梁村塔十三级,是从原塔照片上数出来的,是从史籍中查出来的,是从专家的著作中看出来的。对于梁村塔的级数1999年前从无他说。只近期有人说:“乾隆四十三年维修时……使用的青砖规格较小,与八层以下的风格有差异。因此,原来的十三级浮图变成了十二级。”此说有对也有错:“原来的十三级浮图”说对了;砖规格小、风格有差异就“变成了十二级”说错了。砖大小与级数无关,“变”后不是十二级,而是十一级了。难解的是明知原来是十三级,为什么不修旧如旧,却修旧如错呢?
二埒关于塔角上的兽头
有人说:“宋塔每层都建筑有……挑角飞檐”,兽头则是套在挑角木质主椽上的陶质部件。我们认为原来的梁村塔上不一定有兽头。如果有,不一定是现在的样子。
据清光绪《高唐州志》和民国《高唐县志稿》记载:除明成化十四年对梁村塔进行维修外,“清乾隆四十三年吕英、李冲等重修有碑记。”乾隆四十三年是志书所载的最后一次维修,该年是1778年,至今只有235年,至当今80岁老人的记忆时间也不足160年。在多次访问中,梁村街上的老人们都说:“从未见过塔角上有兽头,也没听老人们说过有兽头。”如果原来有兽头,绝不会在百多年的时间内,百多个兽头全部脱落,脱落的百多个兽头也不会半个无存,更不会在塔体外平面之外不留脱落痕迹。另外,在每层的八个转角处不见挑角飞檐的建筑迹象。梁村塔结构特殊,每上登一层,须在塔身外檐上绕转半周,绕转半周需过四个转角。据多个登塔者讲:“无论从上向下看,还是从下向上看,塔檐是水平的,上面铺砖也平整,塔角一点儿也不上翘。”最近一次大修的报告中写道:“与檐椽处在同一水平位置转角处的柏木角梁……”从塔的内部构造认定檐与角是“同一水平”。角为“转角”,非挑角。所有辞书对挑角飞檐的解释是“檐角处屋檐上翘”。不上翘就不是挑角飞檐,没有挑角飞檐就不会有兽头。1999年后的梁村塔如果没有兽头,就与原来的梁村塔外形相近了。我们还有一个疑惑是:原来的兽头已寻不到踪影,不知道当今塔上的兽头是怎样“修旧如旧,保持原样”的。
三埒关于塔的创建年代
古塔创建年代的早晚是其身价贵凡的关键,我们认为梁村塔的创建年代应是唐朝。
梁村塔应是唐塔根据有四:一是地方志有记载。1936年脱稿备印的《高唐县志稿》中《古寺观》栏目中记载:“唐槐在梁村兴国寺大殿前,即今梁村县立小学校址也。槐约数十围,中已空,而内生瘿,俗谓之槐胆,枝叶颇畅茂。据有经验者云:槐非近千年不生胆。并对于此槐传记之奇闻甚多。考之寺及塔当系唐代旧物也。”同时刊印的与槐、塔照片一起的说明是“唐槐”、“唐塔”。二是专家专著中的记载。1999年出版的《聊城地区方志纪要》一书中的《古建筑》之《梁村塔》一文中写道:“梁村塔位于梁村镇梁村街东,创建于唐贞观年间,明、清曾维修……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层重檐,北有门洞……塔北十米处有古槐一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说”。三是民间传说作证。口传史也是历史。在无石刻作证、没实物为凭时,口传史便有了史证价值。高唐民间一向有梁村塔与大觉寺塔是姊妹塔或姑嫂塔的传说。而且传说覆盖全县。大觉寺塔由建塔碑(已残)、明宣德碑、隆庆碑、清康熙碑等碑文和现存完整的地宫和侧卧的塔体为证,是唐贞观年间创建的八角形十三级舍利塔。那么,作为姑嫂、姊妹的梁村塔亦应为唐塔。四是塔槐关系为据。素有“唐槐宋塔”、“唐塔宋槐”、“唐塔唐槐”三说。据《高唐县志稿》载文槐树应为唐槐。按堆土抬高修塔法,古槐已在堆土压盖范围之内。依据铲探证明和堆土北移平摊之后方植槐的事实,以及先兴土木工程后搞院落种植的次序规律,应先有塔后有槐。故“唐塔唐槐”之说较为有理。
近期有人说:“唐塔宋塔形制、风格迥异”,“唐朝以后的五代时期战乱不断,这一时期塔的形状从千篇一律的方形过渡到了六角形至八角形……而梁村塔系八角形、有基座,显然不是唐塔”。该结论有悖客观。早在隋、唐之前的北魏时创建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就是平面八角形,有基座;山东历城的九顶塔平面八角形、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八角形有基座、平阴多佛塔八角形有基座、无棣海丰塔八角形均是唐塔不是宋塔;大雁塔、小雁塔、大理三塔都有基座,都是唐塔不是宋塔;高唐的大觉寺塔八角形,有雕刻有彩绘,是唐塔不是宋塔;济南东郊龙洞景区报恩塔平面方形却是北宋政和六年创建。可见唐塔不是“千篇一律”的方形,八角形也不是宋塔的专利。基座在唐塔宋塔中都不少见。可见唐塔与宋塔的形制、风格并不“迥异”,也便不能作为区分唐塔与宋塔的标准,只有创建时间才是唯一的标准。
梁村塔是宋塔的理由很难服众,是唐塔的证据也略显单薄,因此才有唐塔、宋塔两说并存。我们诚心地希望大家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在寻觅中探讨,在论辩中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研究手段的更新,最后定能找到早期文字或实物的铁的证据,给高唐这张历史文化名片的诞辰一个判定性的验证结论。(郑宽亭 侯立中 彭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