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芝,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华东理工大学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是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受聘多所大学或研究所的特聘教授和客座教授。系中国微生物学会酶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中韩生物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联谊会理事。
1963年6月出生于高唐县赵庄乡赵庄村(今属汇鑫街道办事处),儿时的艰苦环境造就了他稳重善良、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从小好学,成绩优良,1978年考入高唐一中。高中期间一直保持着年级第一的好成绩,被冠以“铁第一”的雅号。1980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当时为华东化工学院)生化工程系。大学期间专业成绩优异,并担任班级团支书,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全面发展的良好素质,为日后担任领导职务、组织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大型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84年考取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大胆选择交叉学科化学工程,师从原校长、著名学者陈敏恒教授。鉴于优秀的表现,后被推荐提前攻读博士,1989年取得博士学位。1992年,年仅29岁的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再次破格晋升为教授,并担任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99年起担任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2001年起被聘为华东理工大学特聘教授,并担任生物工程学院院长。2008年被聘为国家二级教授、二级研究员。2008年3月起兼任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副所长。
1992年开始,先后多次赴日本大阪大学、京都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犹他州立大学、德州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及德国生物工程中心(GBF)等单位作高级访问学者。
他具有独到的学术视野和丰富的科研经历,自1989年开始探索产学研合作,并走出一条结合应用背景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学术发展与工业化生产紧密结合的道路。于1997年成功开辟了国内全新的产学研模式,与山东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强强联合,在企业支持下创建了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国家和学校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通过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实施,自筹资金建造了与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相配套的生物技术科研大楼,建筑面积约3300平方米,总价值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从国内外引进一批高学历人才,其中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研究所发展迅速,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稳定在100名左右。这支团队摒弃传统意义上的松散模式,组成了一支组织有序、学科互补、学术自由而作风严谨的创新团队。基于多年的艰苦创业、自主发展,逐步打造形成了和谐、进取、务实、创新的研究所文化。鲁华生物技术研究所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在国内尚属首创,是社会和企业对他信任与支持的结晶,是一种胆识、魄力和开拓的思路与超前理念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开创了由企业无偿投资、产学研共建研究所的先河。从鲁华研究所创建至今,他带领科研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获得国家新药证书3项,有6项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8项成果完成或进入中试。
他是国家重点学科生物化工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重点学科——生物工程学科带头人。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曾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科技英才提名奖、霍英东基金等多项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先后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陕西省科技进步奖等省部(市)级奖励多次。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生物催化、生物制药和生物能源。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重大专项、“973”项目、国家“新药创制”重大科技专项、上海市重大项目等课题,近5年所承担项目总经费超过1亿元。截至2009年10月,发表论文26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80余项,作为主席主办国际会议3次,国际大会报告、特邀报告13次。
他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同行的一致认可,许多国内外著名大学都留下他演讲的足迹,培养的优秀人才遍及世界各地。他在做人、做学问的实践中真正体现着其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
(县政协文史资料工作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