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高唐信息港 > 高唐资讯 > 人文高唐

高唐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11/7/5 12:30:40 来源:转载 浏览 作者:佚名

盼 子

高唐县固河镇村西有一古墓,封土高大,占地五亩,为其群墓中之首,故俗称大冢。多年来,没有保护,村民从周边挖运封土,致其在1958年砖砌墓道暴露,可见墓中蓄满清水。当时恰逢干旱,人民公社的生产队便用大马力抽水机汲水灌田。昼夜不停机,其水从未竭。此大冢之南曾有观音寺,1958年可见断垣瓦砾之遗址。《高唐州志》记载,固河村西里许,观音寺北有盼子墓。据此,这称大冢者,无疑便是盼子墓。到1979年1 0月,被高唐县革命委员会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才将墓道封盖。现今封土还有近四米高,基部直径约有二十米。
盼子何其人也?是战国时代,东周显王年间的齐国将领。姓田名盼,故除称盼子外,亦称齐盼子或田盼。是齐国屡立战功、威镇邻国的名将。有两个历史故事可证其威名。
齐国之宝 威王时,遣盼子守高唐。那时还未建高唐县,高唐只是齐国西陲的一个重镇,称高唐邑。其位在今禹城市境内的伦镇村西北,大城子坡、小城子村和堂子街三村中间。当时,黄河自西南而来,在高唐邑西转弯北上,过固河村西后又转向东北。盼子凭河为险,设防卫齐。齐威王二十四年,公元前333年,齐王与魏王狩猎郊外,间歇时,魏王问齐王:“你有国宝吗?”齐王答曰:“没有。”魏王说:“ 我这样的小国还有光照十二乘的径寸之明珠十枚。怎么这样大的齐国反倒没有宝贝?”齐王说他对宝贝的看法与魏王不同:“要说宝贝,齐国有四个真正的宝贝。”接着将盼子等在军事、政治上大有作为、为国立功的四位大臣一一列出。说到盼子时,齐王说:“吾臣有盼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他们才是齐国的国宝。他们光照千里,何只十二乘!”
威镇邻国 高唐邑是齐国西边的重镇,以黄河为界与赵国为邻。盼子守高唐时,赵国人不敢到界河中捕鱼,可见盼子对赵国的威慑程度。齐国南邻为楚国,当时楚是经济、军事强国。时有侵犯邻国的霸道行为。威王时,楚军与婴子率领的齐军交战于徐州,齐军败。楚王依势欲令齐王将婴子罢职逐出齐国。此时,燕王刀下亡命至楚的张丑对楚王说:“你在徐州取胜,是因为齐王没用盼子出战。若现在将婴子赶出齐国,威王必定重用盼予,重组兵将,再次交战,这对你楚王有好处吗?”楚王被张丑说服,不再逐赶婴子了。
盼子并未与楚军交战,只是张丑的战略假设,便使兵强马壮的楚王改变了初衷。可见当时盼子的雄威。


绵 驹

春秋时代高唐人,歌唱家。《孟子》中有记载:“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
春秋时的“乐”为孔子的宫廷歌乐所独霸。绵驹却独辟蹊径,与孔子抗衡,大搞民间歌乐,成为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国家级歌星。他作品的一部分被收进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诗经》有《风》、《雅》、《颂》三部分。《风》中收集了各地的民歌。绵驹的作品就在《风》中。当时绵驹带有众多弟子,形成浩大的民歌队伍。民国初年,县城东门外路南不远处还有“绵驹故里”碑一通。再向南里许有绵驹墓一座,墓西南方三丈之远处有“弟子安琪守墓处”石碑一通。后来两碑均移至东门外的“鸣山书院”中。再后来不知去向了。
墓迷了,碑没了,但绵驹已名播千里,其业绩永载汗青。绵驹的名字不但经常从文人墨客的笔端流出,而且万世之尊的皇帝也将其写入诗中。乾隆皇帝的《高唐怀古》就有“为忆绵驹能变俗,深惭刑措让成康”的句子。

乙 瑛

乙瑛,东汉高唐人。桓帝时为鲁相。初任相时,便到孔庙祭拜孔子。其所撰并书丹的“谒孔庙碑”是当今孔庙中除墓碑之外最早的汉碑。虽已残缺,只剩下半,仍可辨清数十个刻字。其内容可见乙瑛尊儒教、重教化的思想;其碑字现横势,雄健冲和,波尾常现大挑。字形折角园和,中敛旁长真乃从心所欲不逾矩。隶发已达炉火青,被誉为天下名碑、汉隶佳品。乙瑛在任期间还上书求设百石卒史一人,负责掌管孔庙礼器。诏下之日,乙瑛已去任,后相选设了百石卒史。东汉永兴元年(153年)《汉鲁相乙瑛请置孔庙百石卒史碑》记载了此事的过程,后来简称此碑为《乙瑛碑》。此碑较完整,被后人拓为字贴,成为汉隶的珍品。该碑与《谒孔庙碑》残段,收存在孔庙后院碑廊内。
现今高唐乙姓家族在张大屯乡。

华 歆

华歆,字子鱼,固河镇大华庄人。生于157年,幼年聪明好学,品学兼优。东汉末举孝廉,受郎中职。后因病辞官。汉灵帝驾崩后,大将何进辅政,征华歆为尚书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华歆迁任豫章太守。任期为政清廉,深得百姓爱戴。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以汉献帝的名誉征华歆到朝内任职。离开豫章时,其部下、百姓送了金子数百两和许多礼品,华歆当面全部收下,注明送礼人姓名后,分别保存。临别时,攀辕挥泪相送者过千人。此时,华歆将金子和礼品全部拿出,对送行的人们说:“情意已经收下,非常感谢。因单车远行这些东西不便携带,不得不请大家各自取回。”华歆的德行获得众人钦佩,真乃“冰清玉洁华子鱼也。”
华歆入朝后,先后任议郎、参司空军事、尚书、侍中等职,后为尚书令。他全力支持曹操打击擅权的外戚宦官,收伏皇后,整顿朝纲。为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操病故,子曹丕称帝,华歆为相国,加封安乐侯,后改为司徒。因华歆平素清贫,俸禄用于周济亲戚故人,家中没有储存,皇帝赐给的没入人口,独有华歆让他们嫁出或妥善遣发。皇帝下诏书说:“司徒(华歆)是国家的隽老,现今大官都讲究膳食,而司徒在饮食上却无所谓。”特赐御衣并为其妻子男女做衣服。226年,曹丕亡,其子曹睿继位。封华歆为博平侯,转拜太尉。增邑三百户,连前封计一千三百户。此时,华歆称病求退,明帝不许,传旨说:“我初视政务,赖大臣帮我,你屡次以病请退,保全名节,常人可以这样做,但我不这样要求您,您要赶快来参加朝会,你到之后我再入座。”华歆不得已,继续为政。公元231年,华歆病故,终年七十五岁,谥敬侯。
华歆在国史上的功绩不可小视,为中国统一所做的贡献千秋未泯,在近几年反复播放的巨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就有对华歆的刻画。
华氏家族是高唐县的名门望族、官宦贵族。华歆的儿子华表,于西晋官拜太子少傅,迁太常卿,谥康侯;华歆的孙子华峤,在西晋被封乐乡侯,转秘书监,是继司马迁之后的著名史学家,撰成《后汉书》九十七卷,其中《十典》为竟而卒,谥简侯。华峤次子华彻,任佐著作郎,踵成父书,亦未竟而卒,华峤第三子、华彻之弟华畅,任佐著作郎,继父兄未竟之作,《十典》终于撰成。

吕 才

吕才,清平镇西吕庄人。生于隋朝开皇二十年(600年),
死于唐麟德二年(665年)。吕才自幼聪颖好学,熟读儒家经典,
又多才多艺。年不足三十便被中书令温产博、魏征等人推荐入朝,深得唐太宗、唐高宗两位皇帝的信赖。吕才懂军事,著有《教飞骑战阵图》;他知历史,纂有《随记》;他通天文,修改的历法沿用至今,并著《刻漏经》一卷;他晓地理,绘制了《方域图》,馔写了《唐地理经》和《灵山秀水经》;他爱文学,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奠基人;他善医药,参与对《本草经集注》的增改形成《唐新本草》;他精乐舞,创造了唐宫廷中的三大乐舞,他创造的乐器“尺八”,至今被日本国视为至宝,供置在藏宝馆。
吕才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朴素唯物主义者,反对迷信。曾在以神权治国的唐朝,当着唐高宗的面,以无神论者的身份,与唐玄奘辩论。
总之,吕才是位多能才子,官至太常太丞。死后葬于吕庄村东。墓前有石羊、石猪等石雕,分列神道的两边。
吕才还是位情种,在婚恋上留下了佳话。

阎 咏


阎咏,字子秀,号复轩。高唐县城西阎寺村人。其先人六世曾登科。至父辈时,家道败落,生活困苦,衣食无着,常以野菜稀粥代餐。某年春节时,不但无肉无面,粗粮野菜也已断炊,一家人饮清水,蘸白盐充饥。所以后来,阎咏回忆此情时说:竹箸蘸白盐,清水迎新年。
在众乡亲的支持下,阎咏刻苦学习,终于成才。于金朝承安年间(1196年-1200年),词赋科进士第一,被点为状元。留翰林院任职十年,应奉翰林文学,有“气节豪迈,文字一流”之誉。终河南治中,有《复轩集》著作问世。

王懋德

王懋德,字仁父,高唐石门村人,生于元世祖至元年间,卒于元末至正年间,外貌伟岸,韬略内藏。由宪府御使台中书椽升户部主事,后又任南行台监察御吏、内台御吏、都省左司都事,御使台都事、河南和燕南廉访司副史。天历初年(1329年),升左司郎中、参议。至顺元年(1330年)改任詹事参议、迁中书、拜治书侍御吏,此后又改任淮西廉访使,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又奉召任资善大夫、御吏中丞,拜中书左丞。
王懋德为国为民仗义执言。在任职行台时,遇海北卫民之乱,懋德认为:是官吏不爱民引起的,用兵镇压不如以理服人。按懋德的办法处理,没用兵,用讲道理的方式使叛乱平息,社会平安。在河南任职时,权臣当道,朝中出现许多弊端,如台官多被罗织罪名下狱;对以贪获罪的官吏处理甚宽等等,朝臣都怕引祸及身,无人敢言。唯独懋德奏章斥之,引起皇帝注意,正气得辅,朝廷肃然。
王懋德敢冒丢官杀头之危险,为朝纠错为民平冤。在任淮西廉访使时,提郡县囚犯亲自审问,免除六人的株连罪;原判死刑得减刑数十人;公示平反者甚多。敢于将其他命官所定的案重新审理,然后从轻定罪,开平反之先河,此举真乃前无古人。
另外,王懋德善书、工诗,有《仁父集》刊布于世。
懋德死后葬于石门祖茔,现存其祖父、父和懋德祖孙连冢墓,封土高大,三冢相接,保存较好。是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原来茔地近百亩,松柏千余株,均两人合抱不及,墓前神道旁有石人、石羊、石猪、石马等石雕。茔地旁的官道上有下马台、上马台。现只存有三个残缺的石人,一个残趺石。
原来村内还有祠堂,堂前有双斗旗杆,现已不存。

朱昌祚

朱昌祚,字云门,初任宗仁府启心郎,顺治十八年(1661年)任工部侍郎,巡抚浙江。康熙三年(1664年)加任福建总督。康熙五年,任兵部尚书,总督直隶(河北)、河南、山东三省,人称朱三省。朱昌祚心胸坦荡,无私无畏,勇于主持正义,敢于为民请命。

朱昌祚任闽浙总督后,正逢办理伪王朱在钺的同谋施普的案子,按例将施普家奴连坐处斩,将家产没收,妻女幼童发功臣家为奴。朱昌祚认为这样的按例处置是错误的,便冒袒护钦犯一律同罪的灭门之险,据法上疏。几经群臣廷议,昌祚据理力争,群臣逐渐认可,认识逐渐统一。全朝才知道:定鼎近三十年,凡逆犯亲属一律坐斩,妇女、财产没收归官,错断甚多,冤者众也。为此,圣上特旨:将昌祚奏议颁行天下。此举不仅使施普族属多人受益,也使千万犯属或免于死刑之灾或免于为奴之苦。在历史上被誉为“百世明刑,功在社稷”。

朱昌祚在处理违规犯法者时,总是本着“重改过,轻刑法”的原则,其仁政之声响遍天下。他在任闽浙总督时,部差员外郎对两浙赋税进行清查,查出拖欠赋税者五万五千余人。半数为少地贫困农民。当时严旨定例欠赋者“当分别流徙黜降”。就是有官的降职,欠粮者流放。因受罚者太多,不但要影响官粮收缴,还会引发社会动荡。朱昌祚不顾“严旨定例”之皇威,上书求赦,获得恩准。对此,史书记载曰:“此举使皇恩不独在两浙,而及天下矣”。

有律不依,上疏辩明;有律不公,上疏改法。上述政事两则,可见昌祚为黎民社稷而不惜生命、刚正不阿的德行。

康熙五年,辅政大臣鳌拜,以镶黄旗地亩瘠薄,传旨圈换正黄旗地亩及开垦成熟的民田。令朱昌祚与户部尚书苏纳海、巡抚王登连办理此事,朱昌祚不愿做为满足鳌拜等少数人的欲望实行圈地造成数十万旗民背井离乡,飘忽转徙的违心事,更不愿意看到因此而产生的地荒粒绝,社会动荡的局面,故不惜自己性命,毅然将圈地引起的混乱情况上奏圣上,并与苏纳海、王登连共同要求停止圈地。

当时,康熙帝年幼,鳌拜以辅政大臣之威势,权倾朝廷,一手遮天,圈地遭阻便恼羞成怒,将忠良朱昌祚谋杀。康熙亲政后,佞臣鳌拜被以律治罪。康熙八年(1669年),圣上特谕吏部,为朱昌祚昭雪,并复朱昌祚原职,赐祭葬,谥勤愍公。并荫其子朱绂四品京官,康熙帝特为朱昌祚撰《敕建朱昌祚墓碑文》和《御祭朱昌祚文》。

朱昌祚“宁为忠死,不为佞生”的伟大人品,永留史册。他是高唐县继华歆之后,在大型历史连续剧《康熙大帝》中的又一光辉形象。

朱昌祚家族茔地当今尚在,只是原有的大片柏林和钦赐墓碑都被破坏无存了,朱昌祚家族墓地被批准为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

朱氏家族系高唐县之名门。不但有韬能治国安邦的栋梁,还有文能震动诗坛的群贤。昌祚之兄辈、儿孙辈、多有功名,从政者众,且均有廉能之誉。胞弟宏祚,官至闽浙两省总督,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昌祚之子朱绂,官至大理寺卿;昌祚侄朱彩,官至爰郧阳郡守;侄朱绛,官至刑部贵州司郎中、广东布政史;侄朱纲,官至福建巡抚,赠兵部尚书,谥勤恪公;侄孙崇豫在朝为官达三品。

朱氏家族的另一特点是满门皆诗人,且多有传世之作。朱昌祚有诗集《绿玉堂全集》;朱宏祚有《记事诗》、《后纪事》,另有《忠清堂奏疏》四卷,《朱氏族谱》一卷;侄儿辈朱湘有《观稼楼诗集》、《枫香阁集》、《云根集》、《青壑书房诗》、《吴船书屋诗集》,《岭南草》;朱纲有《苍雪山房诗》;崇勋有《桐荫书屋诗草》,崇道有《湖上草堂诗》;怀朴有《复斋漫稿》、《桐社稿》、《鹅甫集》《禹登山房诗》;令昭有《闽游集》、《皇葵集》.

相关文章